中國快遞的轉型升級與物流園區的生態構建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是挑戰還是機遇?中國產業發展趨勢是怎樣的?未來到底什么樣的企業能夠成為領袖級的企業和頭部企業?近日,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副總裁張文鋒在參加《中國快遞物流產業園區30人峰會》的演講上做出了解讀,并且總結了企業發展的四個關鍵要素。
以下為演講全文:
非常高興今天參加30人論壇,與在座的中國物流行業的佼佼者進行交流。
談到快遞行業的轉型升級與園區生態構建,一般我都會談一個觀點——很多人最近都在談中國現在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最近我碰到兩種鮮明的代表,一種傾向的企業家說這個時代不好,為什么呢?去年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受到一些挑戰,2019會有更大的挑戰,大家說2018年這個冬天是不是過去了,我告訴大家這個冬天沒過去。消費行業增速減緩,汽車行業18年來首次表現出負增長,跌幅接近3%,這給地方經濟帶來很大的挑戰,很多行業都處于增速減緩的過程中。
但是還有另一類的企業家,他們認為這個時代太好了,好在華夏基石碰到的一些企業家都是持這樣第二種傾向的。全球產業發展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大企業、頭部企業,都在行業的逆周期產生,因為這個時候會產生出更多的產業性機遇。
魏老師演講中有一個關鍵的詞,叫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說得非常到位,我個人對產業的觀察也持同樣視角。在研究各個產業的時候,首先我們要研究供需匹配的過程,物流是從供給側向需求側匹配的一個關鍵性要素。
歷史上消費產業的供需匹配經歷了4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從原有的傳統百貨和夫妻店為主的消費渠道,稱之為1.0的模式,過渡到后來的商超和現代百貨為主的2.0模式,后來這個階段又被顛覆了,出現了電商,這是3.0模式,后來馬云提出新零售,就是線上、線下、物流、技術、數據、金融,這是4.0模式,每一次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匹配變遷,伴隨著的是物流企業產業性機遇的發生。很多物流企業都是在若干次變遷當中,把握住了變遷所帶來的機遇,所以它發展成了大企業。
未來到底什么樣的企業能夠成為領袖級的企業和頭部企業?我總結了四個關鍵的要素,稱之為戰略生態化、組織平臺化、人才合伙化和產業要素資源資本化。
一、戰略生態化
生態化的戰略要有去中心化的思想,要有利他主義的精神,有長板效應的思維模式。為什么這樣講?很多傳統思維方式的企業家,本質上還是中心化思想,思考企業如何固守自己來經營,但是現在這樣的經營思想已經過時了,一定要站在產業生態鏈條上去思考——我到底在這個產業生態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在中國未來10年當中,要么你構建一個產業生態,讓別人來加入,要么你加入到別人的產業生態當中,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物流與物流企業的競爭,伴隨的是一個生態和另一個生態的競爭,物流是每個生態當中的一個要素環節。
利他主義就是我經常講的“人要傻一點”。包括華夏基石及歷史上合作的企業,發現越傻的企業越容易成功,為什么呢?你太精明的話,你老占人家的便宜,一單兩單可以,長期來說人家不愿意跟你合作,因為我傻,所有人都愿意占我便宜,怎么占我便宜?得跟我合作,當所有的企業都想占你便宜、跟你合作的時候,你發現你最占便宜,這就是我們說的利他主義。就是用你的核心要素,去支撐別人的戰略成功,后面我會有幾個現在正在實踐的一些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
這些企業需要本身在新的商業模式當中,不管是時尚產業,還是消費產業,它需要物流服務來支撐新的能力,但是自己又沒能力去構建,所以就需要和快遞物流企業形成戰略集團的聯盟,構建一個新興產業生態。這叫利他主義,長板效應,就是每個企業都不要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過多地彌補自己的短板,而是把自己的長板做到最長,然后跟別人形成合作。
二、組織平臺化
平臺和數據能力才是真強項。我曾經跟一家物流企業聊過這個事情,我說實際上做消費產業不是你的強項,你最大的強項是什么?是你的物流平臺能力和你的數據平臺能力。
而現在很多新的比如說以新零售為核心的這類企業,它自己沒有能力構建出像京東物流那樣的功能配套,但是它因為商業模式的構成,又產生了對物流新的需求,這個時候如果誰能去把這一類型的企業用賦能的方式,幫助它成功,其實最后成功的反而是自己,所以很多企業都采用“投資+賦能”的方式,也就是我變成這個模式的合伙人,在這種生態合作的模式下,戰略、組織、人才和產業要素都會有相關的變化。
我們認為未來在物流產業中原有的對立博弈的思維結構也會成為歷史。我們的物流園區都是單點化的,我干了一個他干了三個,其他人又干了幾個,那實際上這個未來價值沒有發揮出來。
未來在幾個行業上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農業還是時尚產業還是醫療產業,還是我們說的以吃為核心的食品產業,需要的其實是一個物流的網絡,需要的不是某一個物流中心,它需要的是一個網絡化、智能化、數據化的方式呈現的最優的服務網絡,從而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又好又便宜又方便的服務。
所以未來企業和企業之間不再是簡單的競爭關系,我們認為它未來會演變成一種基于合作共享的 “競合關系”,在這個過程當中,企業經營的思維要從原來的簡單交易關系,從短板的思維方式轉變成長板的思維方式,把對立博弈的方式變成從封閉變成開放,從競爭變成合作,從獨占變成共享。
華夏基石在合伙人領域作出的一些結論,我們產業鏈的上游、下游,我們和競爭對手的關系,我們和資本的關系,我們和政府的關系,我們和服務機構的關系,都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產業鏈上游,從供應商的短期交易模式轉變為依靠長期資本增值與共享的供給側整合平臺的事業合伙人模式。產業鏈下游,從代理商的短期交易模式轉變為依靠長期資本增值與共享的需求側整合平臺的事業合伙人模式。
競爭對手,從簡單的低層次競爭關系轉變為產業增量機遇共享背景下競合關系。資本資源,從簡單資本博弈轉變為資本供給與產業價值整合的事業合伙人模式。政府,從簡單的政策支持轉變為基于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邏輯的合作共贏。服務機構,從收取短期服務費用轉變為長期的機遇價值創造的“共同體”合作共贏。
三、人才合伙化
未來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可以采用屬地合伙人的方式。在這個結構當中有三方構成——產業頭部企業資本的資本方和屬地的運營方,簡單的來說是形成了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我們叫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資源的出資源,把這三方變成生態型合作的伙伴。
在渠道合作伙伴方面,我們渠道、產業鏈的下游,現在我們說包括時尚產業、醫療產業、食品產業都在變成這樣的方式,原來的渠道側的合作伙伴不再是簡單的交易關系,我把東西賣給你,你給我提供服務,而是變成一個合伙人的關系。尤其像消費類的,合作的模式分成了這樣幾個大類,比如跟大B端的合作,這個現在正在進行,2家上市公司,一家A股、一家美股,兩家上市公司共同組建生態的結構。
我有渠道資源,你有產品資源,我們兩個形成一個戰略級的合作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買賣關系。這是合作模式的升級,渠道合伙人又包括與大B端的合伙人模式與小B端的合伙人模式、與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合伙人模式。
供應鏈合伙人模式,現在中國很多物流企業都是A股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報表當中有很大部分是重資產的部分,產生相應折舊,這個就是你的報表,在這里邊報表就會有影響業績。
現在很多的企業再跟物流企業形成合作的時候,用的就我說的供應鏈類的合伙人方式,我來由雙方共同在中間,做出服務機構,重資產的部分其實是放到了合資的服務機構當中,由它給下游來形成服務的輸出,這個時候就減少了上市公司本身的整個重資產,而且減少它的折舊的產生。所以你跟上游供應商通過合伙的方式來完成一些結構上重置的設計。
競爭對手和競爭對手之間也能形成合伙人模式,比如說原來的很多的企業,它自己有一個億的銷售,1000萬的利潤,另一家有2個億的銷售,2000萬的利潤,再另外一家企業有3個億的銷售,3000萬的利潤,我們拿這個模型來說,這三家企業通過合作,它們會發現合作后不是6個億銷售、6000萬的利潤,而是從6000萬的利潤增長到1個億、增長到1.5個億的利潤,為什么?因為它們之間產生了協同效應,企業和企業之間產生研發協同、供應鏈協同、生產協同、客戶協同和數據協同,通過這五個協同,形成了多贏的局面。
所以很多行業從原來激烈競爭的關系,變成兩家競爭對手之間也能成為合伙人,即使不是全鏈形成合伙人,也是在某個局部形成合伙人。我有湖南的數據,甲有江西的數據,乙河南的數據,丙有湖北的數據,這幾家公司在數據上都沒價值,但是這幾家公司如果把數據平臺形成疊加的話,就變成華中的數據平臺,這就有價值了,我們說從整體到局部的合作。
四、產業要素資源資本化
這是中國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生態的“5個一”工程:一個產業孵化體系,一個產業園區,一個產業集群,一批上市公司,一支產業基金。它不是簡單構建一個產業園區,不是簡單的企業入駐園區的物理疊加,而是在這個園區當中形成企業與企業之間、上游與下游之間深度的化學反應,它們是相互賦能的,最終形成地方政府、投資機構、龍頭企業、參與生態的要素性企業、服務機構的協同共贏。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的領導都認識到了這種模式的價值,只有依靠產業的帶動,地產的價值才能真正被發掘出來,同時地產價值、資本價值又“反哺”了產業價值,形成了產業循環、資本循環、土地循環,三個循環的相互促進、良性發展。
中國物流快遞行業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作為某個產業鏈條的要素能力,包括“時尚產業+快遞行業”、“農業產業+快遞行業”、“零售產業+快遞行業”、“醫療產業+快遞行業”,這幾個大產業都存在著這樣的機會。也就是說以物流的核心能力,向它服務的產業進行它賦能,然后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物流企業希望獲得的價值。
新一輪的產業機遇已經到來!未來的趨勢是以互聯網和去中心化為思想,以“平臺+分布”為模式,以合伙人為機制,以產業生態為組織形態的供給側集群和需求側差異偏好在各個細分領域的重新匹配,也衷心祝愿在座的中國物流業的頭部企業、中國物流的佼佼者們,在新一輪的產業機遇的到來當中,成為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產業集團。